2017考研經驗之三本學生考研是否有劣勢

更新時間:2022-05-21 11:57:48 編輯:考研派小莉 推薦訪問:考研 考研經驗
Add 研究生學姐
為你免費答疑

2017考研經驗之三本學生考研是否有劣勢
 
2017考研大軍中不乏有三本院校的孩子們,“出身”不好是否意味著考研存在劣勢和偏見?他們的努力是否能真正與收獲成正比?下面我們來分析一下三本院校學生普遍存在的問題和困惑。
    雖然離2017年全國碩士研究生入學考試尚有約半年時間,但各研究生招生單位的新一輪招生宣傳大幕卻早已開啟,考生也早早卯足了勁用心備考。在考研大軍中,有著并不被周圍人看好的一個群體——來自三本院校的應屆畢業(yè)生。最近有媒體發(fā)文稱“三本院校拼考研率錯了嗎”,認為應該對一些三本院校的考研熱現(xiàn)象多些寬容和理解,一時引發(fā)輿論熱議。
 
    三本院校較之國內重點高校,教育教學質量的確會落后不少,學生整體素質與能力也有差距,這是基本事實。然而,這種群體性、普遍式的“事實”卻容易將置身其中的學生個體的“實力”淹沒——無論是社會用人單位還是研究生招生單位,有時難免戴著“有色眼鏡”或抱持“天然偏見”看待三本院校學生,而枉顧學生個體的優(yōu)秀。即便是最應在研究生教育階段體現(xiàn)的“個性”需求,有時也被“群體共性”占據(jù)。
 
    這顯然不是一種正常的教育生態(tài),有違于大學學術至上、以人為本的理念,無益于對人文精神的追求和對學生的人文關懷?;诖?,理當通過多方的、系統(tǒng)性制度安排,來為三本院校學生發(fā)聲、吶喊。
 
    客觀來講,一些三本院校追求考研率的同質化辦學傾向,的確值得深思和警醒。畢竟成才之路萬千條,考研僅是其中一條成才的通道,倘若萬千學生競相走“考研”這一條路,勢必會讓道路顯得狹窄而擁堵。同時,社會分工理論也主張,社會有其適應市場規(guī)則的運行邏輯和秩序,三本院校畢業(yè)生只要樹立自信、砥礪自我、不忘初心,拿出超出他人的精力和毅力,照樣可以贏得公正對待與認可尊重,通過各種職業(yè)路徑步入社會并獲得人生精彩。
 
    教育是培養(yǎng)人的過程,招生是選拔英才的階段,考試則是測量人才的標尺,因而整個教育招生考試始終離不開“人”這個最大主題和目標價值基點。招生考試過程雖短暫,卻會對考生產生長遠影響。從這一點上講,對考生進行盲目的分等分類,顯然丟掉了教育的基本良知與公平精神。故而,研究生招生單位應當承載更多“得天下英才而教育之”的教育使命,秉持“有教無類”的教學原則,破除那些所謂的“出身偏好”等“刻板印象”。同時,為學生有效搭建知識從識記到應用再至創(chuàng)生,實踐從意念向踐行再到自主的“覺知覺解”平臺,將更多精力注入增強學術自由氛圍,釋放高等教育活力,突出學校辦學特色中去,以形成教育系統(tǒng)內有序的人才流動和良性的成才導向,回歸到人才培養(yǎng)旨歸上來。
 
    今年以來,隨著遼寧省公布取消原三本招生,原來的三本院校并入二本統(tǒng)一招生,全國很多省份陸續(xù)將原本科第二批次與第三批次合并為本科第二批次進行招生錄取,如天津、浙江、福建、湖北、江西等相繼出臺了類似政策。這是為了進一步優(yōu)化高考錄取批次和志愿設置,也是對國家高考改革政策的進一步貫徹和落實。最近,“送走‘985’‘211’,迎來‘雙一流’”成為高教界熱議的話題。這些無疑都釋放出了強烈的信號:政府有意打破原有的狹隘認識和分類管理,讓“好學校”的標準變得更加豐富多元。社會文明的力量不斷生長,公平正義得以普及,多元價值的精神孕育其中。隨著高校辦學理念、辦學模式和管理模式構筑成有機的教育生態(tài)體系,“好學生”“好學校”的標準多元起來,教育界乃至全社會對“卓越”的認識也將更加到位,一些“天然偏見”也將隨之消解。
 
      所以,考研更是一個大家公平競爭的舞臺,大家經過高考后又重新來到的同一起點,大家的付出一定會與收獲成正比!努力必定有收獲,堅持也必定能成功!